首页 / 世界杯教育案例

安德烈·马塞纳

2025-07-24 06:38:20世界杯教育案例 208

帝國元帥安德烈·馬塞納 André Masséna里沃利公爵、埃斯林親王(英语:Prince of Essling)馬塞納的肖像,約1853年繪製(根據安東萬-尚·葛羅1814年的原作所製作)

昵称l'Enfant chéri de la Victoire出生(1758-05-06)1758年5月6日 薩丁尼亞王國尼斯逝世1817年4月4日(1817歲—04—04)(58歲) 法國巴黎墓地法國巴黎拉雪茲神父公墓效命 法蘭西王國 法兰西王国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法兰西第一帝国军种陸軍军衔帝國元帥参与战争法國大革命戰爭那不勒斯入侵 (1806年)(英语:Invasion of Naples (1806))半島戰爭拿破崙戰爭获得勋章榮譽軍團大鷹勳章鐵冠騎士團(英语:Order of the Iron Crown (Kingdom of Italy))大勳章聖休伯特騎士團(英语:Order of Saint Hubert)勳章忠貞之家(英语:House Order of Fidelity)大綬帶勳章聖路易騎士團指揮官[1]签名

安德烈·馬塞納(法語:André Masséna,1758年5月6日—1817年4月4日)是法國大革命戰爭與拿破崙戰爭期間的法蘭西帝國元帥,綽號「勝利的寵兒」(l'Enfant chéri de la Victoire)。是近代歷史少有,從未受過軍事教育的名將。他被廣泛地視為是偉大的軍事指揮官,拿破崙稱其為:「我軍事帝國中最偉大的名字」。

軍旅生涯不順的馬塞納在大革命後迅速升遷,短短三年內從准尉晉升為少將。他在土倫圍城戰立功後,被任命為「義大利軍團」的右翼指揮官,打通前進皮埃蒙特平原的道路。拿破崙接任義大利軍團司令後,馬塞納成為其麾下的進攻箭頭,是拿破崙計畫的執行者。他在長達兩年的義大利戰役中贏得無數戰役,顯現出非凡的戰術天賦。戰後他因里沃利戰役中的指揮,被封為「里沃利公爵」。

第二次反法同盟組建後,馬塞納被任命為「赫爾維蒂軍團」司令。他在戰爭初期打擊奧軍部隊,俘虜大量敵軍人員。在義大利與萊茵局勢崩盤時,他向瑞士一帶的反法聯軍發動攻擊,於第二次蘇黎世戰役中摧毀聯軍進軍巴黎的計劃。之後,他被調任至義大利軍團,在熱那亞圍城戰中以劣勢兵力多次出擊,為拿破崙翻越阿爾卑斯山爭取到寶貴時間。奧軍司令在馬倫戈戰役後稱:「你們獲得了勝利,但不是在亞歷山德里亞(馬倫戈)前,而是在熱那亞」。

1805年8月,馬塞納再次接手義大利軍團,他率領約4萬人的野戰部隊向卡尔大公約9萬的部隊發動攻擊,迫使其無法增援中歐地區的友軍。馬塞納在第五次反法同盟中的阿斯珀恩-埃斯灵與瓦格拉姆之战中表現出色,戰後被封為「埃斯灵親王」。1810年,馬塞納率軍入侵葡萄牙,受限於其每況愈下的健康、聯軍的焦土戰略與防線,最終撤回西班牙。戰爭後期,馬塞納被診斷為不適合服役,不再參與前線戰事。

早年生活[编辑]

安德烈·馬塞納出生在尼斯的一個意大利-法國家庭,父親是個小商販。1764年,馬塞納的父親去世,母親改嫁,他被送到親戚處寄養。十三歲時,他上了一艘商船當侍应生,在船上生活了四年。1775年,他接受叔父的建議,於17歲之齡加入法國皇家意大利兵團。由於當時尼斯隸屬於薩丁尼亞-皮埃蒙特王國,因此這時他才開始學習法文。由於他在軍中的表現出色,從一名小兵漸次晉升為准尉,這已是那時代平民百姓在軍中能夠取得的最高軍階。1789年,他離開了服役14年的軍隊,並當起走私客。1791年,他接納昂蒂布鎮議會聘用,出任剛組成國民衛隊的教官。1792年晉升為上校团长,並率部在皮埃蒙特擊敗奧地利軍。

法国大革命戰爭[编辑]

第二次苏黎世战役中的马塞纳

1793年,马塞纳升为準将,在土倫圍城戰中組織了對要塞的成功進攻。後升任少將師長,並分派至意大利军团。1795年馬塞納於洛阿諾戰役擊敗奧地利軍。當原任義大利軍區司令的約瑟夫·謝勒(英语:Barthélemy Louis Joseph Schérer)將軍去職時,很多人原本預期馬塞納會接替他的位置,然而最終是年僅27歲的拿破崙得到了這份職位。儘管如此,馬塞納在義大利戰役期間仍與拿破崙配合良好,並在里沃里戰役中表現出色。

拿破崙在關於馬塞納的報告中寫道:“積極、大膽且不知疲倦。”還稱讚他為"l'Enfant chéri de la Victoire"意即「勝利的寵兒」。在義大利戰役期間,馬塞納因向義大利在地居民勒索錢財而臭名昭彰,然而他的部隊卻經常挨餓也領不到軍餉。

1798年馬塞納调任瑞士军团司令。次年由於法軍在義大利北部及萊茵地區戰敗,馬塞納擔負起保衛法國本土的任務。他主動出擊,在第二次蘇黎世戰役擊敗俄奧聯軍。雾月政变后,马塞纳接任意大利军团司令,負責防守熱那亞,並與奧軍展開圍城戰,他堅守近兩個月,因面臨嚴重的斷糧危機,最終與奧軍談判交出城池,但馬塞納仍為拿破崙穿越阿爾卑斯山爭取了足夠的時間,隨後法軍取得馬倫哥戰役的決定性勝利。歷經磨難的馬塞納因被指控貪汙而被解職,並回到巴黎暫時退休。

拿破崙戰爭[编辑]

當拿破崙稱帝後,馬塞納於1804年被授于法國元帥,馬塞納對此感到有些意外,在接受旁人祝賀時,他顯得沒好氣地說道:“元帥可是有14人來著!”但馬塞納的能力很快就證明拿破崙的眼光是對的。1805年馬塞納擔任義大利戰區司令,於維羅納戰役、卡爾迪耶羅戰役接連戰勝奧軍,讓卡爾大公疲於奔命,使其無法北上支援馬克的部隊以及庫圖佐夫率領的俄軍,讓拿破崙得以取得烏爾姆戰役、奧斯特利茨戰役等輝煌勝利。

1806年馬塞納奉命佔領了那不勒斯王國,並殘酷地鎮壓該地的反抗。1807年馬塞納負責指揮大軍團的第五軍,前往波蘭作戰。由於馬塞納的任務是防守華沙,因此他並未參與埃勞戰役與弗里德蘭戰役。馬塞納在一次於楓丹白露舉行的打猎中,一只眼睛意外被拿破仑一世射瞎,但在場的貝爾蒂埃對於這場意外堅持是自己的責任。

1808年由于里沃利战役中的功劳被封为里沃利公爵。1809年馬塞納擔任進攻奧地利的先鋒部隊指揮官,在阿斯珀恩-埃斯靈战役中他率部先渡過多瑙河,堅守阿斯珀恩村直到拿破崙的主力抵達。在炮火連天的戰場,馬塞納仍泰然自若,在接到撤退命令後,仍確保部隊能夠有序撤退,儘管法軍戰敗,但馬塞納的表現仍可圈可點。六周後,馬塞納參與了瓦格拉姆戰役,因不久前從戰馬摔落受傷,他不得不乘坐馬車指揮部隊。他靈活地指揮著法軍左翼,戰後因战功被封为埃斯林亲王。

在半岛战争中,拿破仑任命马塞纳为入侵葡萄牙的军团司令,儘管馬塞納對此百般不情願,他因飽受風濕及肺病所苦,在部下眼裡52歲的他像是年過60的老人。半島戰爭期間的馬塞納已是老態龍鍾,失去過往的活力與敏銳戰術眼光,戰役期間馬塞納甚至還帶上了他的情婦,並將她偽裝成一名龍騎兵軍官。內伊元帥對他的領導相當不滿,多次與其爆發衝突。

即便於1810年7月占领罗德里戈要塞,但不久之后,马塞纳在布萨库战役中受阻于英葡联军的英国将军威灵顿公爵。他試圖将部队開往里斯本,卻受阻於托雷斯韦德拉什防线,两方僵持了几个月。1811年,由于食物和供给缺乏,马塞纳不得不撤回到西班牙[2]。次年再继续遭遇失败后,被奥古斯特·德·马尔蒙所取代。拿破崙接見馬塞納時,以尖酸刻薄的口吻說道:“怎麼著,埃斯林親王,你已不再是過往的馬塞納了是嗎?”即便馬賽納的健康狀況不甚理想,他仍於1814年擔任马赛军区司令,但並未再擔任大型戰役的指揮官。

退役后的生活[编辑]

路易十八复位之后,马塞纳复职,仍担任马赛军区司令。当翌年拿破仑复位时,马塞纳拒绝为任何一方效忠,并且保持了地方的安定。拿破仑被击败后,他不情愿地证明了他对帝制的忠诚。他拒绝参加对米歇尔·内伊元帅的审判。马塞纳于1817年在巴黎去世,葬于拉雪兹神父公墓。[3]

評價[编辑]

眾多軍事史學者都認為,除了拿破崙外,當世沒有一位指揮官能比他更傑出的。拿破仑的将军多数都接受过法国或欧洲军事教育,但马塞纳并未接受过正规军事教育。拿破崙稱讚他是帝國中最響噹噹的人。马塞纳除了戰功彪炳,不少法國元帥都曾經受馬塞納指揮作戰,是歐洲歷史中鮮見[4],與達武、蘇爾特並列軍中三傑,並為三人中最優秀者。即便馬塞納當上元帥後,已不復過往的巔峰,但他昔日的指揮能力仍讓他的對手膽寒,威灵顿公爵曾說:“當馬塞納在戰場上與我對壘,我從未能睡得安穩。”

参考链接[编辑]

^ Paris, Louis. Dictionnaire des anoblissements 1. Paris: Bachelin-Deflorenne. 1869 [2022-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4) (法语).

^ Napoleon's Peninsular Marshals: A Reassessment. Richard Humble, 1972.

^ Monuments and Memorials of the Napoleonic Er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Honoré Charles Reille

^ INS Scholarship 1997: André Masséna, Prince D'Essling, in the Age of Revolution. Napoleon-series.org. [2013-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08).

查论编法兰西第一帝国元帥1804

貝爾蒂埃

繆拉

蒙塞

儒爾當

馬塞納

奧熱羅

貝爾納多特

蘇爾特

布律納

拉納

莫蒂埃

內伊

達武

貝西埃爾

克勒曼

勒菲弗

佩里尼翁

塞律里埃

1807維克托1809

麥克唐納

烏迪諾

馬爾蒙

1811絮歇1812聖西爾1813波尼亚托夫斯基1815格魯希注:數字為授銜年份

查论编法国大革命

旧制度

起因

国民制宪议会

君主立宪

国民公会

共和

督政府

執政府

年表

重要事件1788年

砖瓦之日(1788年6月7日)

维济勒集会(1788年7月21日)

1789年

《第三等级是什么?》出版(1789年1月)

通宵騷亂(1789年4月28日)

1789年法國三級會議(1789年5月5日)

国民议会(1790年6月17日-7月9日)

网球厅宣誓(1789年6月20日)

攻占巴士底狱(1789年7月14日)

大恐慌(1789年7月20日-8月5日)

法国封建制度的废除(1789年8月11日)

人權和公民權宣言(1789年8月27日)

凡尔赛游行(1789年10月5日)

1790年

高等法院的废除(1790年2月至7月)

廢除貴族(1790年6月19日)

教士的公民组织法(1790年7月12日)

联盟节(1790年7月14日)

1791年

路易十六的出逃(1791年6月20日-21日)

战神广场惨案(1791年7月17日)

皮尔尼茨宣言(1791年8月27日)

1791年法国宪法(1791年9月3日)

自抑法(1791年9月30日)

国民立法议会(1791年10月1日-1792年9月)

1792年

新的巴黎自治政府(1792年6月)

1792年6月20日示威遊行(1792年6月20日)

布伦瑞克宣言(1792年7月25日)

八月十日事件(1792年8月10日)

九月屠杀(1792年9月)

国民公会(1792年9月20日-1795年10月26日)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1792年9月22日)

1793年

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臺(1793年1月21日)

革命法庭(1793年3月9日-1795年5月31日)

恐怖时期(1793年6月27日-1794年7月27日)

救国委员会

治安委员会

吉伦特派(1793年7月13日)

馬拉之死(1793年7月13日)

全民動員(1793年8月23日)

惩治嫌疑犯法(1793年9月17日)

瑪麗·安托瓦內特被送上斷頭臺(1793年10月16日)

非基督教化运动(全年)

1794年

丹东和德穆蘭被處死(1794年4月5日)

牧月22日法令(1794年6月10日)

热月政变(1794年7月27日)

第一次白色恐怖(1794年秋季)

雅各賓俱樂部關閉(1794年11月11日)

1795年

共和三年宪法(1795年8月22日)

葡月政變(1795年10月5日)

督政府(1795年-1799年)

1797年

果月政變(1797年9月4日)

第二次拉施塔特会议(英语:Second Congress of Rastatt)(1797年12月)

1798年

花月22日法令(1798年5月11日)

1799年

牧月30日政变(1799年6月18日)

雾月政变(1799年11月9日)

共和八年宪法(1799年12月24日)

執政府

革命戰爭1792年(英语:French Revolutionary Wars: Campaigns of 1792)

瓦爾密戰役

保皇黨叛亂

舒昂党叛乱

旺代戰爭

多芬

凡爾登戰役

圍攻蒂永維爾(法语:Siège de Thionville (1792))

圍攻里爾

圍攻美因茨(法语:Siège de Mayence (1792))

热马普战役

圍攻那慕爾(法语:Siège de Namur (1792))

1793年(英语:French Revolutionary Wars: Campaigns of 1793)

第一次反法同盟

旺代戰爭

尼尔温登战役

法马尔斯战役(1793年5月23日)

夺取圣彼得罗和圣安蒂奥科(1793年5月23日)

凯撒斯劳滕战役(英语:Battle of Kaiserslautern)

圍攻美因茲(英语:Siege of Mainz (1793))

瓦蒂尼戰役(英语:Battle of Wattignies)

翁斯科特战役(英语:Battle of Hondshoote (1793))

圍攻貝勒加德(英语:Siege of Bellegarde (1793))

佩尔斯托特战役(英语:Battle of Peyrestortes)

土倫港之役(1793年9月18日-12月8日)

第一次维桑堡战役(英语:First Battle of Wissembourg (1793))(1793年10月13日)

特鲁亚斯之戰(英语:Battle of Truillas)

第二次维桑堡战役(英语:Second Battle of Wissembourg (1793))(1793年12月26-27日)

1794年(英语:French Revolutionary Wars: Campaigns of 1794)

维莱昂科希战役(英语:Battle of Villers-en-Cauchies)(1794年4月24日)

布盧戰役(英语:Battle of Boulou)(1794年4月30日-5月1日)

圖爾寬戰役(1794年5月18日)

圖爾奈戰役(1794年5月22日)

弗勒吕斯戰役(1794年6月26日)

舒昂黨人起義

阿爾登霍芬戰役(英语:Battle of Aldenhoven (1794))(1794年10月2日)

1795年(英语:French Revolutionary Wars: Campaigns of 1795)

巴塞爾和約

1796年(英语:French Revolutionary Wars: Campaigns of 1796)

洛納托戰役(英语:Battle of Lonato)(1796年8月3-4日)

卡斯蒂廖内战役(1796年8月5日)

泰宁根战役(英语:Battle of Theiningen)

內勒斯海姆戰役(英语:Battle of Neresheim)(1796年8月11日)

安貝格戰役(英语:Battle of Amberg)(1796年8月24日)

维尔茨堡战役(英语:Battle of Würzburg)(1796年9月3日)

羅韋雷托戰役(1796年9月4日)

巴薩諾戰役(英语:Battle of Bassano)(1796年9月8日)

埃門丁根戰役(英语:Battle of Emmendingen)(1796年10月19日)

施林根之战(1796年10月26日)

第二次巴薩諾戰役(英语:Second Battle of Bassano)(1796年11月6日)

加利亞諾之戰(英语:Battle of Calliano)(1796年11月6-7日)

阿科莱战役(英语:Battle of the Bridge of Arcole)(1796年11月15-17日)

遠征愛爾蘭(英语:Expédition d'Irlande)(1796年12月)

1797年(英语:French Revolutionary Wars: Campaigns of 1797)

布列塔尼海軍集結(英语:Action of 13 January 1797)(1797年1月13日)

里沃利會戰(1797年1月14-15日)

加的斯灣戰役(英语:Action of 25 January 1797)(1797年1月25日)

莱奥本条约(英语:Treaty of Leoben)(1797年4月17日)

新維德之戰(英语:Battle of Neuwied (1797))(1797年4月18日)

坎波福爾米奧條約(1797年10月17日)

1798年(英语:French Revolutionary Wars: Campaigns of 1798)

埃及遠征(1798年–1801年)

1798年愛爾蘭起義(1798年5月23日-9月23日)

美法短暂冲突(1798年-1800年)

農民戰爭(1798年10月12日-12月5日)

1799年(英语:French Revolutionary Wars: Campaigns of 1799)

第二次反法同盟(1798年-1802年)

阿卡圍城戰(英语:Siege of Acre (1799))(1799年3月20-21日)

奧斯特拉赫戰役(英语:Battle of Ostrach)(1799年3月20-21日)

施托卡赫戰役(1799年3月25日)

马尼亚诺战役(英语:Battle of Magnano)(1799年4月5日)

卡薩諾戰役(1799年4月27日)

第一次蘇黎世戰役(英语:First Battle of Zürich)(1799年6月4-7日)

特雷比亞戰役(1799年6月19日)

诺维战役(英语:Battle of Novi (1799))(1799年8月15日)

第二次蘇黎世戰役(1799年9月25-26日)

1800年(英语:French Revolutionary Wars: Campaigns of 1800)

马伦哥战役(1800年6月14日)

霍恩林登戰役(1800年12月3日)

第二次武裝中立聯盟(1800年-1802年)

1801年(英语:French Revolutionary Wars: Campaigns of 1801)

呂內維爾條約(1801年2月9日)

佛羅倫薩條約(英语:Treaty of Florence)(1801年3月18日)

阿爾赫西拉斯灣之戰(英语:Battle of Algeciras Bay)(1801年7月8日)

1802年

亞眠和約(1802年3月25日)

軍事將領陸軍

厄斯塔什·夏尔·达乌斯特(英语:Eustache Charles d'Aoust)

皮埃尔·奥热罗

亞歷山大·德·博阿爾內

让-巴蒂斯特·贝尔纳多特

路易-亚历山大·贝尔蒂埃

让-巴蒂斯特·贝西埃

纪尧姆·布律纳

让·弗朗索瓦·卡尔托(英语:Jean François Carteaux)

让-艾蒂安·瓦希耶·尚皮奥内

沙皮伊·德·图维尔(英语:Charles Bertin Gaston Chapuis de Tourville)

屈斯蒂纳伯爵(英语:Adam Philippe, Comte de Custine)

路易·尼古拉·达武

路易·夏尔·安托万·德塞

雅克·弗朗索瓦·迪戈米耶

夏尔·弗朗索瓦·迪穆里埃

皮埃尔·马里·巴泰勒米·费里诺(英语:Pierre Marie Barthélemy Ferino)

路易-夏尔·德·弗莱尔(英语:Louis-Charles de Flers)

保罗·格勒尼耶(英语:Paul Grenier)

埃马纽埃尔·德·格鲁希

雅克·莫里斯·阿特里(英语:Jacques Maurice Hatry)

拉扎尔·奥什(英语:Lazare Hoche)

让-巴蒂斯特·儒尔当

弗朗索瓦·克里斯托夫·克勒曼

让-巴蒂斯特·克莱贝尔(英语:Jean-Baptiste Kléber)

皮埃尔·肖代洛·德拉克洛

让·拉纳

夏尔·勒克莱尔

克洛德·勒古布(英语:Claude Lecourbe)

弗朗索瓦·约瑟夫·勒菲弗

艾蒂安·麦克唐纳

弗朗索瓦·塞弗兰·马尔梭

奧古斯特·德·馬爾蒙

安德烈·马塞纳

邦·阿德里安·让诺·德·蒙塞

让·维克托·马里·莫罗

爱德华·莫蒂埃

若阿尚·缪拉

米歇尔·内伊

皮埃尔-雅克·奥斯滕(英语:Pierre-Jacques Osten)

尼古拉·夏尔·乌迪诺

卡特林-多米尼克·德·佩里尼翁

让-夏尔·皮舍格吕

约瑟夫·波尼亚托夫斯基

洛朗·古维翁-圣西尔

巴泰勒米·路易·约瑟夫·谢雷(英语:Barthélemy Louis Joseph Schérer)

讓-馬蒂厄-菲利貝爾·塞律里埃

约瑟夫·苏昂(英语:Joseph Souham)

让·德迪厄·苏尔特

路易·加布里埃尔·絮歇

贝尔格朗·德·沃布瓦(英语:Claude-Henri Belgrand de Vaubois)

海軍

夏尔-亚历山大·利努瓦(英语:Charles-Alexandre Léon Durand Linois)

敵軍奧地利

约瑟夫·阿尔文齐

卡尔大公

克莱费特伯爵(為奧地利戰鬥的瓦隆人)

弗里德里希·弗莱歇尔·冯·霍策(為奧地利服務的瑞士人)

卡尔克罗伊特伯爵

帕尔·克赖(為奧地利服務的匈牙利人)

朗贝斯克亲王(為奧地利服務的法國人)

马克西米利安·巴耶·德·拉图尔(為奧地利服務的瓦隆人)

卡尔·马克·冯·莱贝里希

鲁道夫·里特·冯·奥托(為奧地利服務的薩克遜人)

萨克森-科堡-萨尔费尔德的约西亚亲王

彼得·夸斯达诺维奇

罗伊斯-普劳恩亲王

约翰·梅萨罗什·冯·索博斯洛(為奧地利服務的匈牙利人)

卡尔·菲利普·塞博滕多夫

达戈贝尔·冯·乌姆瑟尔

英国

拉尔夫·阿伯克龙比

詹姆斯·索马雷兹

爱德华·珀柳

約克和奧爾巴尼公爵

荷蘭

奥兰治亲王威廉五世

普魯士

卡尔·威廉·斐迪南 (不伦瑞克-沃尔芬比特尔)

卡尔·阿洛伊斯·楚·菲斯滕贝格

腓特烈·路德維希 (霍恩洛厄-英格爾芬根)

俄罗斯

亚历山大·科萨科夫

亞歷山大·瓦西里耶維奇·蘇沃洛夫

西班牙

路易斯·费尔明·德·卡瓦哈尔

安东尼奥·里卡尔多斯

其他派系人物波旁王朝

查理十世

路易十六

路易十七

路易十八

昂吉安公爵

孔代親王路易六世

孔代親王路易五世

路易-菲利普一世

瑪麗·安托瓦內特

萨伏伊的玛丽·路易丝公主

杜巴利伯爵夫人

路易·德·布勒特伊

洛梅尼·德布里安

夏尔·亚历山大·德·卡洛纳

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

让·舒昂

格雷斯·埃利奥特

阿尔诺·德·拉波特

让-西弗兰·莫里

奥诺雷·米拉波

雅克·内克尔

斐扬俱乐部

安托万·巴纳夫

拉梅特伯爵

夏尔·马洛·弗朗索瓦·拉梅特

拉斐德侯爵

吉伦特派

雅克·皮埃爾·布里索

艾蒂安·克拉维埃

尼古拉·德·孔多塞

夏洛特·科黛

马里-让·埃罗·德·塞谢勒

罗兰·德拉普拉蒂埃

罗兰夫人

让-巴蒂斯特·特雷亚尔

皮埃尔·维克蒂尼安·韦尼奥

贝特朗·巴雷尔

热罗姆·佩蒂翁·德·维尔纳夫

山岳派

保羅·巴拉斯

乔治·库东

乔治·雅克·丹东

雅克-路易·大卫

卡米耶·德穆兰

罗歇·迪科

让-马里·科洛·德布瓦

让-保尔·马拉

普里厄-迪韦努瓦伯爵

皮埃尔·路易·普里厄

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

吉尔贝尔·罗默

让·邦·圣安德烈

聖茹斯特

让-朗贝尔·塔利安

贝特朗·巴雷尔

法布尔·代格朗蒂纳

埃贝尔派

雅克-勒内·埃贝尔

雅克-尼古拉·俾约-瓦伦

皮埃爾·加斯帕尔·肖梅特

雅克·罗欧

波拿巴黨

拿破崙·波拿巴

约瑟芬·德·博阿尔内

约瑟夫·波拿巴

吕西安·波拿巴

德·康巴塞雷斯

雅克-路易·大卫

让·德布里

约瑟夫·费施

夏尔-弗朗索瓦·勒布伦

菲利普-安托万·梅兰

其他

让-皮埃尔-安德烈·阿马尔

弗朗索瓦-诺埃尔·巴贝夫

让·西尔万·巴伊

巴泰勒米侯爵

雅克-尼古拉·俾约-瓦伦

拉扎尔·尼古拉·马格里特·卡尔诺

安德烈·舍尼埃

让-雅克·杜瓦尔·代普雷梅尼尔(法语:Jean-Jacques Duval d'Eprémesnil)

安托万·康坦·富基耶-坦维尔

奥兰普·德古热

亨利·格雷瓜尔

菲利普-弗朗索瓦-约瑟夫·勒巴

雅克-多纳蒂安·勒雷

让-巴蒂斯特·罗贝尔·兰代

纪尧姆-克雷蒂安·德·拉穆瓦尼翁·德·马勒泽布

安托万·梅尔兰·德·蒂翁维尔(法语:Antoine Merlin de Thionville)

让-约瑟夫·穆尼埃

皮埃尔·塞缪尔·杜邦·德·内穆尔

弗朗索瓦·德·纳沙托

路易-米歇尔·勒佩勒捷·德·圣法尔若

皮埃尔-路易·普里厄

让-弗朗索瓦·勒贝尔

路易·马里·德·拉雷韦耶尔-勒波

薩德侯爵

安托万·克里斯托夫·萨利塞蒂

热尔梅娜·德·斯塔尔

塔列朗

特雷萨·塔利安

居伊-让-巴蒂斯特·塔尔热

卡特琳·泰奥

马克-纪尧姆·亚历克西·瓦迪耶

让-亨利·武朗

夏爾·亨利·桑松

安托萬·西蒙

著名思想家

啟蒙時代

皮埃爾·博馬舍

埃德蒙·伯克

夏尔·库仑

德尼·狄德罗

本傑明·富蘭克林

托马斯·杰斐逊

安托万-洛朗·德·拉瓦锡

孟德斯鸠

托马斯·潘恩

让-雅克·卢梭

西耶斯神父

伏爾泰

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

革命產物

馬賽曲

法国国旗

自由、平等、博愛

玛丽安娜

巴士底日

先贤祠

法國共和曆

米制

人权和公民权宣言

最高主宰崇拜

理性崇拜

無套褲漢

弗里吉亚无边便帽

查论编拿破崙戰爭

第三次反法同盟

第四次反法同盟

半岛战争

第五次反法同盟

俄法战争

第六次反法同盟

第七次反法同盟

交戰國法國、傀儡國及其盟邦

法國

波蘭軍團 (拿破崙時代)

華沙大公國

義大利

荷蘭

伊特鲁里亚

瑞士聯邦(英语:Switzerland in the Napoleonic era#Act_of_Mediation)

那不勒斯

萊茵邦聯

巴伐利亞

薩克森

威斯伐倫

符騰堡

丹麥-挪威

奥斯曼帝国

波斯

西班牙

反法同盟

英國

奧地利

俄羅斯

普魯士

西班牙

葡萄牙

西西里

教宗国

奥斯曼帝国

波斯

薩丁尼亞

瑞典

荷蘭

布倫瑞克

漢諾威

拿騷

法國保王派

主要战斗前奏

法国大革命

第一次反法同盟

第二次反法同盟

雾月政变

試圖入侵英國(英语:Napoleon's planned invasion of the United Kingdom)

昂吉安公爵之死

拿破崙的加冕大典

1805年

鑽石岩

芬尼斯特雷角(英语:Battle of Cape Finisterre (1805))

韋爾廷根(英语:Battle of Wertingen)

金茨堡

哈斯拉赫-容金根

埃爾興根

烏爾姆

维罗纳

特拉法加

卡爾迪耶羅

奧特加爾角(英语:Battle of Cape Ortegal)

阿姆施泰滕(英语:Battle of Amstetten)

迪恩施泰因

申格拉本(英语:Battle of Schöngrabern)

威尼托自由堡

奧斯特里茨

1806年

加埃塔

坎波坦尼斯

馬伊達(英语:Battle of Maida)

神罗解体

施萊茨

萨尔费尔德

耶拿-奧爾施泰特

爱尔福特

哈雷

馬德堡

普倫茨勞

帕瑟瓦爾克

斯德丁

瓦倫-諾森丁

呂貝克

大波蘭起義

哈默爾恩

恰爾諾沃

戈維明之戰(英语:Battle of Golymin)

普烏圖斯克(英语:Battle of Pułtusk)

1807年

莫龍根

施特拉爾松德

阿伦施泰因

埃勞

奧斯特羅文卡

科爾貝格

但澤

米萊托(英语:Battle of Mileto)

古特施塔特-代彭

海爾斯貝格(英语:Battle of Heilsberg)

弗里德蘭

入侵葡萄牙

1808年

五月二日

布魯克(英语:Combat of El Bruch)

羅西利支隊(英语:Capture of the Rosily Squadron)

卡韋松(英语:Battle of Cabezón)

第一次薩拉戈薩(英语:First Siege of Zaragoza)

第一次赫罗纳

瓦倫西亚

里奧塞科城(英语:Battle of Medina de Rioseco)

拜倫

羅利薩

維梅魯

潘科爾沃(英语:Battle of Pancorbo (1808))

巴爾馬塞達(英语:Battle of Valmaseda)

布爾戈斯(英语:Battle of Burgos)

罗萨斯

埃斯皮諾薩(英语:Battle of Espinosa de los Monteros)

卡德德乌

圖德拉(英语:Battle of Tudela)

索莫謝拉(英语:Battle of Somosierra)

第二次薩拉戈薩

莫林斯-德雷伊

薩阿貢(英语:Battle of Sahagún)

貝納文特

1809年

卡斯特利翁(英语:Battle of Castellón)

烏克萊斯

科魯尼亞

布拉加

巴利斯(英语:Battle of Valls)

蒂罗尔人叛亂

自由鎮(英语:Battle of Villafranca (1809))

米亞哈達斯

洛斯耶韋內斯(英语:Battle of Los Yébenes)

雷阿爾城(英语:Battle of Ciudad Real)

第一次波爾圖(英语:First Battle of Porto)

麥德林(英语:Battle of Medellín)

阿尔坎塔拉

貝吉塞爾山(英语:Battles of Bergisel)

薩奇萊

托伊根-豪森

拉申(英语:Battle of Raszyn (1809))

阿本斯貝格

蘭茨胡特

埃克米爾

雷根斯堡

諾伊馬克特-圣法伊特

達爾馬提亞

埃伯斯貝格

赫羅納(英语:Third Siege of Gerona)

卡爾迪耶羅

皮亞韋河

格里若(英语:Battle of Grijó)

第二次波爾圖(英语:Second Battle of Porto)

沃格爾

塔爾維斯

林茨-烏爾法爾

阿斯珀恩-埃斯灵

阿爾卡尼斯(英语:Battle of Alcañiz)

聖米夏埃爾

施特拉爾松德

拉布

馬里亞(英语:Battle of María)

格拉茨

瓦格拉姆

科爾新堡(英语:Combat of Korneuburg)

施托克勞(英语:Combat of Stockerau)

格夫雷斯(英语:Battle of Gefrees)

霍拉布倫(英语:Battle of Hollabrunn (1809))

申格拉本(英语:Combat of Schöngrabern)

兹奈姆

塔拉韋拉(英语:Battle of Talavera)

阿索维斯波

瓦爾赫倫島

厄爾珀(英语:Battle of Ölper (1809))

阿爾莫納西(英语:Battle of Almonacid)

塔馬梅斯(英语:Battle of Tamames)

奧卡尼亞

阿尔瓦

1810年

加的斯(英语:Siege of Cádiz)

第一次阿斯托爾加

羅德里戈城(英语:Siege of Ciudad Rodrigo (1810))

萊里達

巴爾基利亞(英语:Combat of Barquilla (1810))

拉维斯瓦尔

菲格拉斯

科阿河(英语:Battle of the Côa)

阿爾梅達(英语:Siege of Almeida (1810))

毛里求斯大港

布薩科(英语:Battle of Bussaco)

1811年

格博拉(英语:Battle of the Gebora)

巴羅薩(英语:Battle of Barrosa)

蓬巴爾

雷迪尼亞

卡薩爾諾夫

坎普馬約爾(英语:Battle of Campo Maior)

薩布加爾(英语:Battle of Sabugal)

阿爾梅達(英语:Blockade of Almeida)

豐特斯德奧尼奧羅(英语:Battle of Fuentes de Oñoro)

塔拉戈納(英语:Siege of Tarragona (1811))

拉阿尔武埃拉

塔马塔夫

烏薩格雷(英语:Battle of Usagre)

薩貢托

阿羅約莫利諾斯(英语:Battle of Arroyo dos Molinos)

第二次瓦倫西亞

1812年

羅德里戈城(英语:Siege of Ciudad Rodrigo (1812))

巴達霍斯(英语:Siege of Badajoz (1812))

比利亞加西亞(英语:Battle of Villagarcia)

阿爾馬拉斯(英语:Battle of Almaraz)

馬吉利亞(英语:Battle of Maguilla)

米爾(英语:Battle of Mir (1812))

薩拉曼卡(英语:Battle of Salamanca)

加西亞埃爾南德斯(英语:Battle of García Hernández)

薩塔諾夫卡

奧斯特羅夫諾(英语:Battle of Ostrovno)

維捷布斯克

克利亚斯季齐(英语:Battle of Klyastitsy)

馬哈達翁達(英语:Battle of Majadahonda)

斯摩棱斯克

第一次波拉次克

瓦盧季諾(英语:Battle of Valutino)

梅索滕(英语:Battle of Mesoten)

博羅金諾

布哥斯

塔魯季諾(英语:Battle of Tarutino)

第二次波洛茨克

本塔德爾波索(英语:Battle of Venta del Pozo)

小雅羅斯拉夫韋茨

恰什尼基(英语:Battle of Chashniki)

維亞濟馬(英语:Battle of Vyazma)

斯莫利亞尼(英语:Battle of Smoliani)

克拉斯諾伊(英语:Battle of Krasnoi)

別列津納河

1813年

卡斯塔利亞(英语:Battle of Castalla)

呂岑

包岑

塔拉戈納(英语:Siege of Tarragona (1813))

盧考(英语:Battle of Luckau)

維多利亞

聖塞巴斯蒂安(英语:Siege of San Sebastián)

奧達爾

庇里牛斯山(英语:Battle of the Pyrenees)

索劳伦(英语:Battle of Sorauren)

大貝倫(英语:Battle of Großbeeren)

卡茨巴赫(英语:Battle of Katzbach)

德勒斯登

第一次庫爾姆(英语:Battle of Kulm)

聖馬西亞爾(英语:Battle of San Marcial)

登讷维茨(英语:Battle of Dennewitz)

第二次庫爾姆(英语:Second Battle of Kulm)

格爾德(英语:Battle of the Göhrde)

比達索阿河(英语:Battle of the Bidassoa)

萊比錫

哈瑙(英语:Battle of Hanau)

尼韦勒河(英语:Battle of Nivelle)

博恩赫沃德(英语:Battle of Bornhöved (1813))

塞厄施泰特(英语:Battle of Sehested)

1814年

布列讷(英语:Battle of Brienne)

拉罗蒂耶尔(英语:Battle of La Rothière)

明喬河(英语:Battle of the Mincio River (1814))

尚波貝爾

蒙米拉伊

蒂耶里堡(英语:Battle of Château-Thierry (1814))

沃尚

加里斯(英语:Battle of Garris)

莫尔芒(英语:Battle of Mormant)

蒙特羅(英语:Battle of Montereau)

奧爾泰茲(英语:Battle of Orthez)

奧布河畔巴爾(英语:Battle of Bar-sur-Aube)

拉昂(英语:Battle of Laon)

漢斯

克拉奧訥(英语:Battle of Craonne)

奧布河畔阿爾西(英语:Battle of Arcis-sur-Aube)

費爾尚普努瓦斯(英语:Battle of Fère-Champenoise)

聖迪濟耶(英语:Battle of Saint-Dizier)

蒙馬特(英语:Battle of Montmartre)

巴黎

圖盧茲

巴約訥(英语:Battle of Bayonne)

漢堡

1815年

帕納羅河(英语:Battle of the Panaro)

奧基奧貝洛(英语:Battle of Occhiobello)

卡爾皮(英语:Battle of Carpi (1815))

卡薩利亞(英语:Battle of Casaglia)

龍科(英语:Battle of Ronco)

切塞納蒂科(英语:Battle of Cesenatico)

佩薩羅(英语:Battle of Pesaro)

斯卡佩扎諾(英语:Battle of Scapezzano)

托倫蒂諾(英语:Battle of Tolentino)

安科納(英语:Siege of Ancona)

卡斯泰爾迪桑格羅(英语:Battle of Castel di Sangro)

聖傑爾馬諾(英语:Battle of San Germano)

加埃塔(英语:Siege of Gaeta (1815))

四臂村

利尼

滑鐵盧

瓦夫爾(英语:Battle of Wavre)

罗什塞维耶尔(英语:Battle of Rocheserviere)

拉蘇弗爾

羅康庫爾(英语:Battle of Rocquencourt)

伊西(英语:Battle of Issy)

軍事將領、政治領袖法國及其盟國

拿破崙

路易-亚历山大·贝尔蒂埃

安德烈·马塞纳

路易·尼古拉·达武

让·德迪厄·苏尔特

让·拉纳

米歇尔·内伊

克洛德-維克托·佩蘭

若阿尚·缪拉

艾蒂安·麦克唐纳

洛朗·德·古維翁·聖西爾

歐仁親王

约瑟夫·波拿巴

路易·波拿巴

热罗姆·波拿巴

波尼亞托夫斯基親王

巴伐利亚国王马克西米利安一世

萨克森国王腓特烈·奥古斯特一世

符腾堡国王腓特烈一世

丹麦国王弗雷德里克六世

反法同盟

威靈頓公爵

霍雷肖·納爾遜

弗朗茨二世

奥地利-泰申的卡爾大公

施瓦岑貝格親王卡尔一世·菲利普

奧地利的約翰

俄罗斯皇帝亚历山大一世

米哈伊爾·庫圖佐夫

米哈伊爾·巴克萊·德托利

本尼希森伯爵

彼得·巴格拉季昂

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

格布哈德·馮·布呂歇爾

不倫瑞克公爵

霍恩洛厄親王

西班牙国王费尔南多七世

米格爾·德·阿拉瓦(英语:Miguel Ricardo de Álava y Esquivel)

葡萄牙国王若昂六世

費拉公爵(英语:Miguel Pereira Forjaz, Count of Feira)

荷兰国王威廉一世

两西西里国王费迪南多一世

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四世·阿道夫

瑞典国王卡尔十四世·约翰

法国国王路易十八

相關資訊相關戰事

英國戰爭(英语:English Wars (Scandinavia))

砲艦戰爭

丹瑞戰爭

波美拉尼亞戰爭 (法瑞戰爭)(英语:Franco-Swedish War)

俄羅斯-波斯戰爭

俄土戰爭

芬蘭戰爭

英土戰爭

英俄戰爭

英瑞戰爭(英语:Anglo-Swedish War (1810–12))

1812年战争

瑞挪戰爭

和約

坎波福爾米奧

教务专约

呂內維爾

亞眠

阿爾特倫堡(英语:Convention of Artlenburg)

普雷斯堡

芬肯施泰因(英语:Treaty of Finckenstein)

蒂尔西特

辛特拉(英语:Convention of Sintra)

申布倫

巴黎 (1810年)(英语:Treaty of Paris (1810))

陶羅根(英语:Convention of Tauroggen)

里德(英语:Treaty of Ried)

休蒙

基爾

曼圖亞(英语:Convention of Mantua)

卡薩蘭扎(英语:Treaty of Casalanza)

维也纳会议

巴黎 (1815年)

其它相關

文獻目錄(英语:List of books about the Napoleonic Wars)

大陆封锁

英格蘭期盼人人都恪盡其責

傷亡列表(英语:Napoleonic Wars casualties)

大军团

朗伍德之家(英语:Longwood House)

法国波旁复辟

法军师级将军列表

主題

軍事歷史(英语:Wikipedia:WikiProject Military history/Napoleonic era task force)

定義

媒體

语录

规范控制数据库 国际

FAST

ISNI

VIAF

WorldCat

各地

法国

BnF data

加泰罗尼亚

德国

意大利

以色列

美国

捷克

荷兰

波兰

梵蒂冈

人物

意大利人

德意志传记

Sycomore

其他

瑞士历史词典

SNAC

Id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