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告诉你:哪六种天气状况影响田径比赛?
1967年7月18日在日本举行的马拉松比赛中,由于当时气温已超过30℃,比赛途中许多运动员病倒,其中1人死亡,8人进医院抢救。因此在马拉松比赛中,规定比赛路线沿途必须每隔5公里设一个饮料站提供饮料,两个饮料站之间设一个用水站,提供饮水或用水,以保证运动员能随时补充水分,并可以用水促进身体散发热量。
但是如果气温过低,运动员的肌肉可能会活动不开,筋腱紧张和僵硬,容易扭伤;身体僵硬导致动作不协调,不利于成绩的提高,这对于需要身体高度协调的田径运动员而言显然非常不利。特别是对短跑、跳远、标枪等爆发力强的项目而言,肌肉紧张更是致命的不利情况。
另外,气温也能够影响运动员的心理和生理,进而影响技能的发挥。高温易使运动员产生烦躁情绪,低温则易使心情紧张。
3.湿度影响人体散热
湿度对人体的影响主要在热代谢和水盐代谢方面。特别在高温或低温环境下,人体对气温的感觉与湿度的关系就很大,因为从体表丧失的热量与大气中水汽的含量有关。同时,较高的相对湿度如果与高温、低温天气配合起来,对于田径运动员的发挥总体比较不利。
当高温高湿时,大气中大量水汽使体表汗液蒸发困难,妨碍了人体的散热过程,对于长跑运动员来说,这样的天气不利于排汗,会影响耐力,甚至出现中暑等身体不适情况。
而低温高湿时,身体经辐射排出的热量可被水汽吸收,这时人体经辐射的散热比例将增加,且运动员的皮肤感受器受冷会收缩,影响肌肉功能的发挥,不利于运动员的身体保持灵活。这对于比赛时间短、爆发力强的短跑、跳远、标枪等项目的运动员尤为不利。
从心理影响方面,空气湿度太大,运动员会感到烦脑郁闷;空气湿度太小,人又有干渴烦躁的感觉,同样对运动员发挥实力有负面影响。
据研究,在下列温湿度条件下:气温40℃,相对湿度30%;气温38℃,相对湿度50%,气温30℃-31℃,相对湿度85%以上,运动员的调节机能就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在气温适中的前提下,50%-60%的相对湿度对田径比赛最适宜。
4.气压高运动员精力充沛 利于提高比赛成绩
对于人体来说,运动强度越大,对气压的反应越敏感。气压高时人体肺部的氧气压也随之升高,血红蛋白饱和,血氧就不会过少,不容易产生疲劳,精力较充沛,技术水平能够充分发挥,有利于提高成绩。
一般来说,气压下降不超过20%对运动员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超过20%,就会使人体产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在高山高原地区比赛时,人的血压会随大气压力的降低而降低,导致血液流动变缓、感觉困乏无力,人体机能下降,面临缺氧、胸闷、气急,易于疲劳等考验,运动员消耗体力增多,速度和力量都会明显减弱,对中长跑等耐力型项目,以及标枪等投掷类项目将有很大的影响。不过当气压降低时,空气密度和阻力都减小,却是利于提高田径运动成绩的。当运动员适应了高原地区的低气压后,也会出现成绩提高的情况,例如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在海拔2000米的运动场上投掷铁饼的距离要比平原远1.62米。
5.降雨使赛场地湿滑 不利于爆发力强项目的发挥
对于在户外进行的田径类比赛,降雨的影响也很重要。总体来说,降雨会使得比赛场地湿滑,对多数的比赛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例如要求爆发力强的短跑、跳远、标枪等项目,湿滑的场地可能导致运动员滑倒受伤,而且湿滑的地面也降低了运动员在速度、方向上的掌握,不得不在起跑、过弯时更加小心,对创造新的比赛纪录较为不利。
不过适当的降雨也可能会对某些田径项目起到一点正面效果。例如在小雨中进行马拉松比赛有利于创造好成绩;在三级跳远比赛中,赛前如果下点小雨,会使土壤湿润,为运动员的发挥创造有利条件。
6.强对流天气可造成人身威胁 应考虑停止比赛
雷雨、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可能对室外项目的运动员的人身安全造成不小的威胁。虽然田径场通常由绝缘的橡胶粒铺成,但是运动员的鞋底通常会装有金属钉,另外,标枪运动员的标枪通常使用金属或碳素纤维制成,同样具有导电性。一旦比赛场地出现降雨并伴有雷暴天气,地面出现积水,田径运动员的人身安全将受到威胁。因此出现雷电天气时,应考虑停止比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